福建人拜天公,比大年除夕迎新春、接财神更热闹、隆重。天公诞的祭拜仪式是从大年初八深夜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九凌晨。烧猪、鸡、鸭,是祭拜天公的主要祭品,祈求天公带来好运。祭拜仪式过后,大家吃一顿丰富的年餐,以示团圆、吉祥。
有关天公诞的由来,最熟悉的莫过于古代黄巢军南侵福建的传说。据闻,当时的福建人因服饰和语言不通引起误会,军人以为福建人是“狼”(“人”在福建话的发音为“狼”)而大开杀戒。
直到大年初九,事情终于被搞清楚,生还的福建人纷纷从甘蔗园走回家。有者认为是天公显灵,所以离开甘蔗园时,取走一对甘蔗回家拜天公,以表达对天公的谢意。在福建话中,甘蔗与“感谢”发音相似,以甘蔗拜天公最为合适。
另一传说是,明朝有一年农历新年,倭寇在福建沿海一带杀人放火、抢夺财物,乡民扶老携幼逃命。在黑夜中逃到一处偏僻郊野,眼见倭寇就要追上,大家感到万分惊恐,突然前面出现一大片蔗林,乡民纷纷逃入蔗林躲避,避过倭寇,逃过鬼门关。
那一天正是大年初九,逃出生天的乡民都认为这是天公救命,于是每年的大年初九凌晨就会祭拜天公,而拜甘蔗也具有不忘蔗林藏身救命之恩。
还有一传说是,古时有名孟将军,他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喝了当地的水,就会讲当地的话,以这门本事来辨别汉人。可是他到了福建,手下竟然拿了外省的水给他喝,结果他一直不会讲福建话,误以为福建人不是汉人,下令大开杀戒,福建人枉死无数。
到了大年初九那天,从外省运来的水喝光了,孟将军才喝到福建的水,讲起福建话,方知杀错人,马上下令封刀。福建人认为这是天公所赐,让他们逃过大劫,在初九凌晨拜天公谢恩。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赏灯抛柑觅良缘
元宵节,素有“中国情人节”之称,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亦被视为农历新年的最后高潮。因为过完这一天,就要进入新一年的生活,所以大家都会齐聚一堂,欢庆元宵夜。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说法众说纷纭,最早的传说可追溯至秦汉时代。
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诞。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而中国某省民间则相传:2000年前,佛教传入中国。第一次月圆,人们隐约看到月光下有17位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浮云遮敝天空,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大家恐慌之际,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寻找天神。自此以后,即使看不见天神,依然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相延成袭,就变成一种风俗。后来点火把在一些地区演变为点灯笼或生篝火。
另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相传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卒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剿平“诸吕之乱”,拥戴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众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再次强盛起来。扫除诸吕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这一晚,文帝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另一说法,汉武帝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过祠坛,形成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来到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满城火树银花,繁华热闹。
宋朝灯节演变得更丰富多彩,持续五天赏灯,而且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可真赏心悦目呢!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猜灯谜,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猜中的人能得到小奖励。这个娱乐益智活动深受人们喜爱,广泛流传至今。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谓之“上节日”,初八夜谓之“上节暝”,宣告灯节的开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10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庆祝元宵只有3天,不过,灯的制作精致奇幻,灯火璀璨,十分吸引。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