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Views: 50,143 其实,了解三菱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家源自日本的大集团,而且历史源远流长,所以,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三菱这个品牌,就得从1870年开始说起。第一家三菱企业是创办人岩崎弥太郎于1870年接手官方经营的长崎造船厂。1873年,造船厂更名为三菱商会。而三菱这个名字来源于两部分:“mitsu”表示“三”而“bishi”表示“菱角”。三菱的标志是岩崎家族的家族标志“三段菱”和土佐藩主山内家族的家族标志“三柏菱”的结合,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三菱标志。由于岩崎弥太郎经营有道,所以三菱公司自创立之后,业务便做起有声有色,而且很快开始涉足采矿、造船、银行、保险、仓储和贸易。随后,又经营纸、钢铁、玻璃、电气设备、飞机、石油和房地产。三菱建立了一系列的企业,在日本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多元化经营的大集团随着20世纪的到来,公司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经营的时期并最终建立了三个实体: 三菱银行:建立于1919年,在1996年和2004年分别与东京银行和UFJ控股有限公司合并成为现在的三菱东京UFJ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的成员公司),目前为日本最大银行。三菱商事:建立于1950年,主要从事对外贸易。三菱造船:建立于1950年,即现在的三菱重工业。成立之后先后分割出下列子公司:三菱电机:光电产品制造商。值得一提的是,三菱电机也是世界5大光电产品制造商之一(其余四家分别为夏普、京瓷、BP和壳牌)。三菱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独立,为日本第四大汽车制造商。三菱原子力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并入三菱重工业,涉足核电站业务。三菱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最大化学公司。尼康股份(Nikon)有限公司:着名摄影机公司。 三菱集团的企业理念“Changes for the Better”,即“不断地向卓越挑战与变革”。这句话在该集团内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抱持着如此的信念来行动。三菱集团除了是一家业务多元化的大集团之外,它也将业务的触角扩大到全世界各地,马来西亚也是它在东南亚地区的其中一个重要市场。举个例子,三菱集团早在逾40年前进入大马市场,并于1971年9月9日设立Melco Sales Malaysia。这家公司随后在1980年7月21日易名为Antah Melco Trading私人有限公司。因此,马来西亚三菱电机机构行销公司的控股公司为日本三菱电机。日本三菱电机是成立于1921年1月15日的日本企业之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该公司已经是全球500强。它的产品范围广泛,包含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显示产品、手机、厨房电气、车载电气、生活电气、空调电气。面向商业消费者的电子、电力、社会、交通、宇宙、信息、电气、机器、半导体和影像等。 30年前进军马来西亚三菱电机集团是以“如果不从自身改变,三菱电机集团也将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强烈信念,不断地向卓越挑战目标而迈进。而三菱电机集团则是以“如果不从自身改变,三菱电机集团也将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强烈信念,不断地向卓越挑战目标而迈进。在三菱电机创立的那一年,这家新业者通过制造和销售当时的畅销产品–电风扇的方式进军消费者市场。在紧接的10年间,该公司成功赢获大型工程合约,当中包括一项电子铁路变电站的发展计划。在1930年代,三菱电机开始生产,安装和维修电梯和自动扶梯,以及电子发电器。该公司随后不断成长并以快速步伐另辟蹊径,在1960年崛起成为日本最为创新的多元化电子器材生产商。该公司也在1960年代初转向具有环保意识的制造技术,当时环保问题尚未成为世界关注的课题。在上世纪60年代后的接下20年内,该公司开始在海外进行拓展,而在同一时间内将本身定位为电脑,先进冷气系统,汽车电子产品,以光伏(photovoltaic)技术推动的卫星,和核能发电厂发展活动的先驱。从1980年代至今,三菱电机以推出多项突破性技术和产品,惠及社会,工业及个人。这些技术包括用于体育馆内的世界首个大型液晶显示器,用于消费市场的世界最大阴极射线管(CRT)电视荧幕,世界首个螺旋状自动扶梯,世界最快电梯,世界首个商业化航班互联网服务背后的天线技术等。三菱电机长期以来建立起的全球网络将旗下各公司、研究机构及制作所连为一体,为各事业部门提供的技术信息及资料,在各部门创造一流产品的过程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菱电机在保持公司在工业及重电设备、卫星、防御系统、电梯及自动扶梯、汽车用电子用品、空调、通风设备等领域的领先地位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拓展在移动通信设备、显示设备、显示装置技术及尖端半导体等领域的世界市场份额。此外,三菱还将致力于拓展新的事业领域,特别在环境保护和净化水质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如今的三菱电机已是全球巨擘,在35个国家设有业务,拥有超过12万名员工,而综合性净销售额超过320亿美元(近千亿令吉)。而三菱电机品牌在马来西亚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身为三菱电机集团的独资子公司之一,马来西亚三菱电机机构行销公司在马来西亚销售及经营三菱电器产品。目前,三菱电机的马来西亚总部设在雪兰莪州的八打灵再也,而分行则分布在槟城,柔佛新山,马六甲,彭亨,霹雳及砂拉越。马来西亚公司获总公司重视马来西亚三菱销售多项产品,当中包括室内冷气机乃至较为复杂的冷气系统,诸如冰箱,电子风扇和抽风机,商用空气帘和烘手机等家庭电器,以及液晶显示器,放映机和打印机等视听产品,迎合消费者和商业用户的需求。该公司认为,在现今充满竞争的经营环境中,单是达到领域水平是不足够的。有鉴于此,该公司设立一项称为三菱电机素质(Mitsubishi Electric Quality,MEQ)的素质标准。这是树立产品发展,设计,制造,以及售后服务优势的象征。三菱电机素质保证每一样三菱电机产品历经艰辛研究,不断测试和持续改善的过程。而通过这些过程,让三菱电机产生表现优异,消耗最低能量,保护客户投资及具备长时间运作寿命的顶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三菱电机集团旗下子公司的重组计划下,该集团决定容许MELCO(即三菱电机机构(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而非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作为其公司名称的一部分。这项政策是新公司证明本身在实现三菱电机集团标志性宏愿和使命方面最为严格的测试。马来西亚三菱电机行销公司通过良好的商业伙伴关系、努力不懈的代理、数量不断成长的忠实用户支持以及属下员工的奉献精神,而为公司取得的辉煌成就。该公司也非常荣幸地获得母公司授予最高的权利,以使用马来西亚三菱电机行销公司(Mitsubishi Electric Sales Malaysia)私人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称作为马来西亚业务的新身份。从MELCO Sales Malaysia到Mitsubishi Electric Sales Malaysia,这便是马来西亚三菱电机行销公司在马来西亚为客户提供素质与服务承诺的最有力象征!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www.mitsubishielectricmalaysia.com
品牌故事(full)
与西方人一较高低 美心品牌享誉餐饮界
Post Views: 49,427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能够做大做强的饮食业集团品牌,主要都是来自西方国家,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举目所接触的饮食业集团品牌,例如KFC、McDonalds等,都是来自西方国家。其实,除了西方国家之外,华人世界当中也是有人可以将饮食业集团品牌做得非常出色,而且他们所提供给顾客的选择也比西方人的更多和更佳。举个例子,香港美心食品有限公司(Maxim’s Caterers Limited,简称美心)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由华人于1956年成立,在经营了逾50年之后,至今已经成为香港最大之饮食集团,总部设于香港。www.maxims.com.hk 美心(Maxim’s)于香港经营中菜、西菜、日菜、东南亚菜、快餐、西饼、星巴克咖啡店、东海堂,以及提供为多间本地工商、教育等机构及医院提供机构餐饮服务。这意味着在香港,美心的品牌就好像是西方国家的KFC、McDonalds等那样,在消费人的心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大橙报采访队在今年三月亲临品尝。现在美心旗下的饮食店面一直都在默默地为顾客服务,不论是早餐、午餐、晚餐或宵夜,只要到美心旗下的饮食店面走一趟,顾客都会带着满足的笑容离开。目前美心的分店在香港超过760间,员工多达1万2000人,每日服务超过63万人次。除了中菜、西菜、日菜、东南亚菜、快餐、西饼、星巴克咖啡店之外,美心的多元化饮食服务还包括一系列的应节食品,包括贺年糕品、端午粽子、腊肠腊味及中秋月饼等,广受市民欢迎,成为送礼自奉的上佳选择。美心月饼的品质亦受“Q唛”优质产品证书及国际认可的HACCP“食品安全重点控制”证书肯定,并荣获Monde Selection“世界精选”优质食品“超级金奖”荣誉,据ACNeilsen市场调查,连续14年(1997-2011年)成为全港销量冠军。美心的宗旨是成为“三益公司”,“三益”是指对雇员、顾客及雇主三方均有益处。就是在这样的宗旨之下,美心的业务在经过逾50年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一家可以与西方国家餐饮集团比拼的华人餐饮业集团。 公司遵守三益宗旨其实,美心成立的故事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因为美心创办人伍沾德,当年就是为了不让洋人看不起,而决心进军餐饮业以及创办了美心。根据资料显示,伍沾德和伍舜德兄弟俩原本从事电影院的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要应酬电影明星、制片家及银行家,因此成为香港某着名西餐厅的常客。可是餐厅并没有重视这位常客,经常安排他们坐在厕所附近的餐桌。根据报道,伍沾德表示:“我也觉得奇怪,为甚么每次预订餐厅都会把那张餐桌安排给我?后来发现连当时的行政局华人首席非官守议员也遭同一对待。”对于这种莫名奇妙的“礼待”,伍沾德认为是种族歧视,他说:“餐厅欺负中国人,把好的位置安排给洋人,我们则要坐近厕所旁的角落。”于是他愤愤不平地与餐厅理论,但所得的回应可真荒谬透顶,餐厅负责人竟说:“中国人不饮酒,洋人饮酒。”这种解释彻底暴露了餐厅根深蒂固的歧视华人观念,不过这种白眼却诱发伍沾德萌生一个念头:“难道中国人只能光顾外国人办的西餐厅?我们中国人就办不好一家出色的西餐厅?”就是这种不服输、为中国人争气的心态,使伍沾德开始有办西餐厅的构思。就这样,于1956年,伍沾德及伍舜德终于实现梦想,创立了美心餐厅,并且让美心一路走到今天,而且美心如今不但是香港最着名的美食品牌,也为伍氏带来财富、地位和荣誉。可是,回首这一段人生路,最令伍沾德珍而重之的,还是“国”“家”情,这两种情感萦系着他的一生。其实,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及无数的冲击,美心由原来的一家西餐厅,发展成多元化美食连锁性王国,它的成功绝非侥幸的。伍沾德曾经表示,美心西餐厅首次的风浪出现在1962年。当时希尔顿、文华酒店相继开业,无论装修、乐队级数、厨师,以及其他资源都是美心所无可匹敌的,所以随着酒店林立,美心的生意便开始走下坡。在危急关头,伍氏兄弟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将公司转变成数间细小的咖啡店,分散在各个地区,争取不同阶层的客人。经历危机后大胆转型这个调整,令美心能于两年内,由一家西餐厅衍生出20家高级咖啡店,揭开美心集团连锁式经营的新一页,而西饼业务亦由这个时候开始。伍沾德说:“没有这次的危机,或许美心不会演变成今天的模样。”之后伍氏兄弟便不断向外汲取新知识,将西方新饮食文化加以调整,引入香港。例如70年代从日本引入快餐文化、地铁沿线设置西餐专卖店,以及引入近年流行的逆市奇葩星巴克(Starbucks),不断为美心刷亮金漆招牌。对于美心的经营模式,伍沾德表示,美心多年来重视“三益”政策:要照顾股东、顾客及员工的利益,而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本,高层要做好榜样。所以,从美心的故事中,不难发现只要拥有决心和一套完善严谨的餐饮管理,不论是西方人或东方人,他们都可以在餐饮界业中创立出自已屹立不倒的重量级品牌。 美心饮食集团大事记 1956年美心在中环前连卡佛行(现置地广场)开设首间西式餐厅“美心餐厅”,以夜总会形式经营,不时举办大型节目,为当时名人必到场所,奠定其饮食业的基础。1960年,披头士访港期间亦曾于“美心餐厅”演出。 1963年因文华东方酒店及香港希尔顿酒店(长江集团中心前身)相继落成,难以匹敌,美心餐厅结业。 1966年海运大厦落成,首家美心咖啡室Maxim’s Boulevard在此开设,并有西饼售卖,为“美心西饼”的雏型。美心转型为咖啡餐厅后,非常受到欢迎,两年内开设了20间咖啡餐厅。 1970年美心委派伍淑清以翠园的旗号参与大阪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香港馆,提供精美的点心,大受好评。翌年,遂于尖沙咀星光行四楼创办首间粤菜酒家—翠园,引入崭新的“中式食品、西式服务”管理,并率先于酒楼售卖西式糕点、取消搭台,深受食客饮迎。当翠园成功经营后,美心更开设多间粤式酒楼,有美心大酒楼、美心皇宫大酒楼、温莎皇宫大酒楼、大会堂酒楼、映月楼、美心阁及粤江春,提供“一盅两件”饮茶及饮宴服务。 1972年怡和集团的置地公司加入为股东,但决策权仍由伍氏家族拥有至今。随即在置地旗下物业,如怡和大厦、置地广场、交易广场、香港世贸中心等开设多间餐厅,得以迅速发展。首家美心快餐成立,成为香港速食店中的代表之一。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美心创办潮江春、北京楼、洞庭楼、锦江春、沪江春一系列外省菜馆,以及弁庆日本料理、桃山日本料理两间高级日本餐馆。 1980年中美航线开通,事前在配餐服务上一直未与美方达成共识,新华社香港分社向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引荐了美心集团,中外合资投资大陆初遇困难,最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请示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回得一句:“伍先生懂不懂做面包?懂的话便让他做吧!”,于是美心自此获得餐饮营办权,成立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为第一间中外合资企业。现时美心太子女伍淑清在内地经营12个城市的航空餐饮,每日供应逾万份航空配餐。 1982年美心在香港地铁(现称港铁)沿线各站开设多间美心西饼分店,创业界之先河。 1986年怡和集团将公司分拆,改由子公司牛奶国际有限公司持有美心股权。 1988年进驻九广铁路(现称港铁东铁线)各个车站。 1998年美心发展新派餐厅系列m.a.x.concepts,包括MAX、Cellini、Mecca、Thai Basil、eating plus、Mezz、can.teen、cafe Landmark及Emporio Armani Caffe等餐厅,为顾客提供独特创新的菜式。另外,把以往的日本餐馆改革为贺菊及Miso,创造新派日菜热潮。此外,它并把多间中菜馆翻新品牌,如翠玉轩、怡翠轩、川淮居、紫玉兰、力宝轩、京华饭庄、兰庭等等。在一片Hello Kitty热潮下,美心与Sanrio合作,于绿杨坊开设Hello Kitty Cafe,及后一年再开三间分店,热潮过后,结束所有分店。 2000年伍伟国接任美心董事总经理。5月,美心成功将世界知名的星巴克咖啡文化引进香港,合组成Coffee Concepts Ltd.,开业首两个月已有盈利,于短短2年间在港开设超过30间咖啡店,并于2002年底进军澳门及深圳。 2001年7月美心西饼翻新形象,商标由以往女性化的玫瑰图案,改为中性化的心型叶子图案。 2004年美心请来李永铨将美心快餐改变型象,商标以“加多一点点”为题,主调为绿色。美心快餐推出微波炉饭盒及小菜,分别于7-11便利店及惠康发售。 2005年医院管理局首度委任美心集团,推行“病人膳食服务公私营协作计划”,在新界西医院联网及伊利沙伯医院,提供病人膳食服务。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下,“美心西饼”进军广州,开设大型西饼厂房。 2006年美心集团五十周年志庆。 2007年2月年三十,有市民向报章投诉美心年糕一度缺货,美心指物流运输有误,延长换领期至年初三,及接受退款或换领其他产品。 2008年2月取得Lawry’s the Prime Rib内地经营权,进军上海新天地。3月收购东海堂高级面包西饼专门店;6月取得元气寿司在南中国之特许经营权。9月适逢月饼代言人陈慧琳10月结婚,推出美心嫁囍礼饼。11月Pearl on the Peak结束与Geoff Lindsay合作关系,更换品牌标志字体及餐牌,但保留名字。12月紫玉兰及翠玉轩荣获米芝莲指南评为一星级餐厅,及LIAN被评为“必比登米芝莲车胎人美食”之一。 2009年1月绿杨楼以3980万购入大埔工业园大利街厂房用地。2月参与“齐抗金融海啸大联盟”,在美心西饼、东海堂、美心MX及美心中菜推出“壹圆膳用大行动”。8月伍舜德三子兼集团业务顾问伍威权去世。11月开创新咖啡店品牌“美心小品”;翠玉轩荣获米芝莲指南继续评为一星级餐厅,喜百合及铜锣湾广场翠园被评为“必比登米芝莲车胎人美食”之一。 2010年5月参与上海世博,在园区设立大型美食广场及成为“中华美食街”唯一香港代表。12月于深圳开设咖啡面包店simplylife CAFE BAKERY。 2011年3月于上海新天地开设中菜馆梧桐居。6月星巴克和美心签订协议,收购美心集团所持有的30%合资公司股权,从而获得其在广东、海南、四川、陕西、湖北和重庆业务100%所有权。而美心将收购星巴克在香港及澳门业务的其馀股份,收购后美心将拥有星巴克在香港及澳门的100%经营权。 2012年美心和东海堂厂房全面由荔枝角迁往大埔工业园。 2013年1月于中国深圳益田假日广场开设翠园。4月地政总署批准美心集团旗下荔枝角长顺街17号美心食品第三厂,获批契约修订,补价港币4亿1818万元,按之前图则,将重建1幢25层高商厦(建于4层地库之上),楼面约19万方尺。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徕卡(Leica)相机文化的使者
Post Views: 50,454 徕卡(Leica)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如同德国及瑞士的其他产品一般,徕卡相机也具备了相同的特点,就是最为讲究的制作工艺,最为严谨的生产流程,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徕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徕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挡不住的徕卡魅力昂贵的价格是徕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的更是一种精湛的制作——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关于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然而徕卡又是所有相机中最保值的。50年前买的徕卡,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徕卡的魄力,这也是精密机械制造业的传奇。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徕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选择徕卡还是不选择徕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哲学的思考。 被赋予使命的文化使者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徕卡身上,蕴藏着太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徕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背负着文化,对徕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徕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徕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殓天物。徕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徕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徕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徕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徕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昂贵的价格是徕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的更是一种精湛的制作,一种深厚底蕴的文化——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关于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徕卡相机的成长史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2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相机。也是最早确立35mm软片格式(24mmX36mm)。 1913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Ur-Leica)在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E. Leitz Optische Werke)厂由奥斯卡·巴尔纳克(Oskar Barnack)制作。作为风景摄影使用的便携式相机,这台徕卡相机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软片的35mm相机。它把电影软片的18×24毫米画幅扩展到24×36毫米,纵横比也随之从4:3变为3:2。徕卡经历了几次改良,在1923年巴尔纳克说服了他的老板恩斯特·莱茨二世制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莱比锡德国展销会上,徕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爱尔玛50毫米f/3.5镜头由马克思·贝雷克博士设计,其4片4组设计受到蔡司天塞镜头的影响。焦平面快门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间调整,此外还设有Z档(长时间快门,Z即Zeit,德语中表示时间)。1930年,徕卡发布了带有39毫米螺纹可换镜头系统的徕卡I螺口版(Leica I 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标准镜头以外,最初还有35毫米广角镜头和135毫米长焦镜头可供选择。1954年,莱茨发布了徕卡M3(Leica M3),这是一个采用卡口镜头的型号。原先分离的测距器和取景器在这个型号中合而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间有一个更加明亮的对焦用双重图像,并引入了视差补偿系统。此外,这一型号还采用了可靠的橡皮牵引焦平面快门。这一个系列也持续的在改进,最终版本为M7和MP型,在装载不同镜头时会根据镜头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显示不同的画幅。许多公司根据徕卡的测距仪设计制造了自己的相机型号,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苏联费德(FED)、佐尔基(Zorki),美国卡董(Kardon),法国富卡(Foca),英国雷德(Reid)的一些型号和上海牌58-II型。自1964年起,徕卡生产了一系列单镜头反射式相机(SLR),最初的型号为Leicaflex,继而有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和与美能达公司合作的R系列的R3到R7。徕卡R8(Leica R8)完全由徕卡自行设计和生产。目前的型号为徕卡R9(Leica R9),可以与数位机背(Digital Module Back)共同使用。2009年,徕卡宣布R系列传统软片用单镜头反射式相机、镜头全面停产。见证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徕卡在历史上有许多项光学方面的创新,例如非球面镜片、多层镀膜镜片和稀土镜片。徕卡镜头被认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适宜在自然光线条件下进行摄影。徕卡的相机、镜头、配件和销售文献都是收藏品,有几十种徕卡的书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 L. Lager)撰写的三卷本《徕卡,一部图像描绘的历史》(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早期或罕见的相机和配件在市场上有着极高的价格。在1986年,由于徕卡品牌的知名度,莱茨公司改名为徕卡。同一时期,徕卡的工厂从韦茨拉尔迁移至附近的索尔姆斯。1996年,徕卡相机公司从徕卡集团中分离,成为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徕卡集团拆分成两个独立的公司:徕卡微系统和徕卡地理系统。2011年10月21日私募基金黑石集团(The Blackstone Group),将斥资约 1.3亿欧元(约 13.91亿港元),购入德国莱卡(Leica)相机股份公司 44%股份,完成后黑石将成为 Leica最大股东。80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出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因此,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类摄影历史的发展,也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mface结合实体的社交网站
Post Views: 48,869 网络世界的无所不有与无远弗届,翻转整个地球,同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尤其是社交网站的出现,不仅仅可以拓展人脉,更能找回失联已久的朋友。网络的方便,亦展现出其激烈的竞争局面,要走进网络世界分得一杯羹,不挖尽脑汁是不行的。然而,我国的社交网站mface就走进这个网络世界,结合实体的活动来引起众人的关注。 去年在我国各地举行的《2分钟成名》活动引起了一阵旋风,诸多才华横溢的参赛者都纷纷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最亮眼的一面,有的人表演魔术、有的人载歌载舞、有的人表演换衣Show、有的人一手辟下椰子等等,完全将海外甚为流行的“达人秀”搬上舞台。这项活动的成功举行,同时也意味着社交网站庞大的力量。为何如此说呢?因为该活动并非由传统媒体来呈现,而是藉由社交网站带动起来,为马来西亚掀开重要的历史篇章。这个社交网站是我国首个成立的网站──mface。“许多的社交网站重视在网络上的行销手法,网友仅能够透过网上参与有关社交网站的精彩活动,殊不知,人类始终脱离不了社会,依然要走进人群,所以,在创立虚拟社交网站的同时,我们的团队还是回归到现实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现实环境中举行《2分钟成名》活动了。”mface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江丰成如斯表示。 艺人效应带动mface 在2011年12月21日成立的mface,一开始邀请国内外60名艺人参与其盛,并各自成立“粉丝团”,冀盼透过艺人的名人效应能够掀起一股风潮。在去年10月份,mface团队要进攻印尼市场,诚邀百名艺人一起推广该社交网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该网站已经超过80万用户。“网络的瞬息万变体现出适者生存的残酷。倘若没有时时刻刻与时俱进,势必会淘汰。另一方面,创意的行销策略更是能在这乌合之众的网络世界突围,因此,我们决定采用接力使力的方式,塑造艺人效应,让大家的双眼盯在mface上。”江丰成也说道,网络使用群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的追星心态,亦是促使mface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网络点数可换实际物品 社交网站的一大卖点,即是游戏的多元性与好玩性。Facebook可以抓住网友,就是他们提供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促使许多网迷为这些游戏废寝忘食。mface看到Facebook的制胜关键,团队并购一家网络公司,将其网络游戏纳入他们的社交网站。与此同时,他们也跟网络游戏公司合作,取得独家的游戏代理权,网友仅能在mface才能玩如此好玩的游戏,其中一个日本的畅销漫画改编而成的《海贼王》。“《海贼王》网络游戏一在mface出炉后,立即引起热烈的回响。其原因是原著漫画《海贼王》已经席卷整个亚洲地区,许多漫画迷被其充满励志以及峰回路转的故事所吸引。纵使原著作者在养病当中,大家仍然为之疯狂。”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社交网站内的游戏,使用者所赚取的分数皆为虚拟金钱、分数,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效果,不过,未来mface会让使用者将这些在游戏中所赚取的分数转化成兑换奖品的点数,让他们能够换取实际的东西。推陈出新,是mface团队的使命,也是促使他们绞尽脑汁创造出不同可能性的元素。未来的mface是否能够冲出重围,并交出亮眼的成绩单,一切期待他们给市场惊喜吧!欲了解更多,请游览mface网站www.mface.me
捷豹 JAGUAR 速度中优雅大师
Post Views: 49,256 JAGUAR(捷豹)是最具有英国特色的豪华汽车。公司前身诞生于1922年,在1935年正式推出JAGUAR汽车。从推出到今天JAGUAR始终以其优雅迷人的设计和卓越不凡的技术引领着豪华车市场的新潮流,成为了代表时尚的奢华标志,并籍此在全球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捷豹汽车有“英国骑士”之称,是有90余年历史的世界一流名车品牌。让其闻名于世的是跑车制造、赛车和高档轿车。Mr.Jaguar─William Lyons爵士 每个经典品牌的历史背后,都有一位梦想家的故事,Jaguar自然也不例外。1901年9月4日,英国西英格兰临大西洋滨的布莱克浦(Blackpool)市,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在那天新添了一位新成员─William Lyons(1901~1985),他就是日后Jaguar车厂的创立者。William Lyons的父亲开设了一家乐器行,而在布莱克浦这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中长大的他,耳濡目染,自小就展现了对机械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中学毕业后他获得在曼彻斯特Crossley Motors公司担任电机工程学徒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业,工作的同时,他还在更进一步的技术学校进修学习。1919年,18岁的William Lyons离开Crossley Motors,回到布莱克浦担任Sunbeam(1988年成立的英国车厂)品牌的汽车销售员,这算是他与汽车领域的第一次正式接触。1921年,正满20岁的William Lyons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转弯点。当时的他由于热中摩托车,因而认识了与他同名、同住一条街的William Walmsley。William Walmsley当时已是一家机车维修店的老板,主要业务是将一战之后英国军队剩余物资的军用摩托车改为民用摩托车后贩售,另外他也因设计制造摩托车的边车(Sidecar)而小有名气。 从二轮跨进四轮世界由于对机械都抱着巨大热情,让这两位住同一条街、又同名的William可说一拍即合,两人开始计画合作开设公司闯一番事业,并且也寻找到了足够的资金。不过,根据英国法律,当时的William Lyons还未到可以与人合伙成立公司的法定年龄,因此直到1922年9月4日,William Lyons的21岁生日,他们俩人才正式成立了「Swallow Sidecar Company」 (燕子边车公司),而公司的经营项目就如其名称,专司生产各式摩托车边车。???很多百年车厂都有相似的发展脚步─建厂初期从二轮车(脚踏车、摩托车)奠基,日后再发展到四轮领域。Jaguar也同样寻着这个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在William Lynos与William Walmsley于1922年成立边车公司时,汽车史上的第一辆「汽车」(1886年取得专利的Benz Patent Car No.1)已经面世30余年,但当时的汽车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不过,William Lynos深信汽车在日后不会只是有钱人炫耀身分与财富的表征而已,他已经看到汽车成为未来主流交通工具的深厚潜力。于是他在1926年时,将公司改名为Swallow Sidecar and Coachbuilding Company,宣告跨足四轮领域。 1927年,公司再度改名,删除Sidecar,更名为Swallow Coachbuilding Company,正式结束二轮事业,转以汽车为主业。踏入汽车界的第一步,Swallow Coachbuilding Company先从取得其他车厂的授权、获得底盘与引擎,再打造车体、组装成车的模式,来吸取汽车制造的经验。William Lynos先获得英国Austin Motors车厂(成立于1905年)的生产授权,取得当时已颇受好评的「Austin Seven」车型(其在欧洲车坛地位犹如美国福特T型车)的底盘供应,再委托专门打造车体的Cyril Holland公司生产车身,最后再由Swallow Coachbuilding Company进行组装。1935年,「SS Cars Ltd」推出SS90,隔年1936年则推出一款从SS 90改良而来、副车名为「Jaguar」的新车型-SS Jaguar 100,这是该车厂第一次出现Jaguar这个名字。但这个原本只是车型的名称,却在二次大战后成为该公司的正式名称,因为公司旧名SS会让人直接联想到战时恶名昭彰的德国党卫队SS(Schutzstaffel),因此William Lynos于1945年4月9号将公司更名为「Jaguar Cars Limited」。 1945年正式定名Jaguar Cars虽然SS Cars Ltd.在二次大战前已闯出名号,但是二次大战时德国SS党卫队恶名昭彰、引人反感,因此William Lyons决定放弃SS Cars […]
让顾客找到“上帝感觉” 海底捞非凡服务创奇迹
Post Views: 49,831 它以一句“人类再也无法阻止海底捞了”风靡互联网,让海底捞的名声如雷贯耳。海底捞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无人可及的服务。“凡是顾客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顾客没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海底捞的服务,就是把每个顾客当上帝般捧,让每一个顾客都称心满意地走出餐厅。它让每位客人享受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如免费停车、美甲、擦皮鞋,提供热毛巾、擦镜布等,如客人带了孩子,服务生还会帮孩子喂饭,陪孩子玩游戏。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城乡一体化工程气势磅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大批新的城市人口、流动人口出现为餐饮业产生了新的顾客,促使餐饮业必须快速发展。2005年中国餐饮业全年零售额888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7.7%连续15年实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比上年净增1336亿元,高出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2%。如此大的消费市场让人欣喜。 因此,餐饮业在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很多人以不同的经营摸式进军一行业,不过,也由于入行者众多,造成这一行业竞争激烈,想在中国餐饮业站稳脚步,甚至进一步将品牌发扬光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件。 不过,四川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品牌则成功在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目前除了在中国拥有70多家分店之后,“海底捞”的品牌也成功走出中国,到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店,与此同时,它正在美国和加拿大部署设立分店。成立于1994的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张勇确立的服务差异化战略指导下,使得该公司的品牌能够在19年内快速窜红,以及在中国各省遍地开花,然后再立足中国大陆,放眼世界。在近几年,它更以一句“人类再也无法阻止海底捞了”风靡互联网,让海底捞的名声如雷贯耳。海底捞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无人可及的服务。“凡是顾客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顾客没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 。海底捞的服务,就是把每个顾客当上帝般捧,让每一个顾客都称心满意地走出餐厅。这就是该公司董事长张勇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他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提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将用心服务做为基本经营理念,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在管理上,张勇倡导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十几年来,公司已发展成为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天津、南京、青岛、杭州、无锡等全国15个城市拥有70多家直营店。有4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现拥有员工1万4000多人。张勇对海底捞的经营理念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而是成功培训一批可以坐言起行的服务团队,所以,海底捞的服务团队为为顾客的服务精神几乎是没有其它餐厅可以匹敌。如今海底捞的品牌之所以响彻云霄,主要是因为它无人可及的服务。该公司服务宗旨是“凡是顾客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顾客没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 。海底捞的服务,就是把每个顾客当上帝般捧,让每一个顾客都称心满意地走出餐厅。举个例子有个人做了个手机应用,一直没有人下载,上不了下载排行榜。他郁闷地去吃海底捞,就这么随便地和服务员一说。结果海底捞动员所有员工去下载那个应用,然后它就上了榜单。一方面,你可以看到这是怎样“额外”的服务;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想见海底捞是有多少员工!其实,在中国的分店里,诸如这一类的故事还有好多。当顾客刁难说要打包西瓜的时候,海底捞送了一整个西瓜;当顾客说没有雪糕的时候,海底捞员工跑出去给他们买了。打个喷嚏会有人送上姜汤;卫生间里准备了牙膏、牙刷,甚至护肤品。它让每位客人享受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如免费停车、美甲、擦皮鞋,提供热毛巾、擦镜布等,如客人带了孩子,服务生还会帮孩子喂饭,陪孩子玩游戏。要是顾客提到熬夜,立刻就端上提神饮料。孕妇会得到海底捞的服务生特意赠送的泡菜,分量还不小。如果某位顾客特别喜欢店内的免费食物,服务生也会单独打包一份让其带走。因此如果说“顾客是上帝”曾经只是一种比拟,那么在海底捞,这是一个真实的描述,而海底捞最大的王牌是一群快乐的服务团队。一家餐馆提供如此贴心的服务,虽然可以掳获不少顾客的心,但是这也引起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认为海底捞的服务,是肉麻式服务或变态服务。但是被服务的客人喜欢把在这里用餐经历放在网路上,吸引更多人的好奇,要来这里试验传闻是否属实,因此形成“经历式效应”。海底捞的服务团队也让公司先后在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荣获“先进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等十几项称号和荣誉。它创新的特色服务赢得了“五星级”火锅店的美名。2008至2010年连续3年荣获大众点评网“最受欢迎10佳火锅店”;同时连续3年获“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荣誉称号。海底捞发展至今已成为海内外瞩目的品牌企业。中央电视台二套《财富故事会》和《商道》曾两次对“海底捞”进行专题报道;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深圳卫视等电视媒体多次进行报道;也有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国媒体的报道。顾客不难发现海底捞虽然是一家火锅店,它的核心业务却不是餐饮,而是服务。在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情况下,“海底捞特色”日益丰富。其实,很多人出去吃饭等位的现象很常见,但是大都是干巴巴心甘情愿在那里等,而海底捞却贴心地为顾客着想,把等待变成一种享受,这意味着海底捞改变了餐饮业的一些游戏规则,也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顾客最喜欢免费,所以,海底捞这么多免费项目一定不可以错过。这些免费的贴心的服务还是容易模彷的,可有些东西真的不容易模彷。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有食客点评,“现在都是平等社会了,让人很不习惯。”但他们不得不承认,海底捞的服务已经征服了绝大多数的火锅爱好者,顾客会乐此不疲地将在海底捞的就餐经历和心情发布在网上,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捞。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