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即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含义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
第一、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
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世界多数国家接受人民币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换句话说,定义国际化货币至少要具备三项基本职能,即结算职能、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其中,结算职能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对于这次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行动,欧洲媒体也给予高度的评价。法国欧洲时报网刊载《中欧货币互换:中国金融外交稳扎稳打》一文指出,纵观货币互换的“行进路线”不难看出,渐进式推进、追求稳扎稳打,是其中最为鲜明的观感,而这也契合了近年来中国金融外交的典型特点。
人民币国际化再度迈开步伐,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近日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举因为在中欧经贸往来、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受到金融市场及欧洲华埠的高度关注。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货币互换是其中重要一步。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在与欧洲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之前,已经与20多个国家、地区央行及货币当局签有相关协议。
自2008年起,中国先是与周边贸易伙伴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之后又挺进新兴市场国家,在此之后才开始在西方国家布点,起初是新西兰、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然后更进一步,于今年6月与英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再加上此次与欧洲央行签署的协议,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获得了稳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周四发布公告称,2013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纵观货币互换的“行进路线”不难看出,渐进式推进、追求稳扎稳打,是其中最为鲜明的观感,而这也契合了近年来中国金融外交的典型特点。
相较欧美国家,中国算是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寡言者,但在历经亚洲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对人民币币值步步紧逼以及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减少“美元依赖”,必须构建更为有利的国际金融框架。
鉴于此,中国近年来频频开展金融外交,并取得了不少成效,不断增加的货币互换协议就是明显的例证。不过,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仍是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尽管美国当前的财政僵局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更多便利,但中国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仍旧强调渐进性而非颠覆性,这些年来在双边、区域、全球三个层次由近及远地进行金融外交,这种温和并且务实的态度是负责任大国的体现,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有序地演化。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