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视为全球金融危机元凶的影子银行,时隔五年之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极度膨胀的影子银行正在对全球金融监管思路提出重大挑战。
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报告显示,以其他金融机构(O FI)作为统计对象的全球
“影子银行”规模在2011年达到67万亿美元,甚至高于“影子银行”全盛时期2007年62万亿的规模。尽管相比2007年峰值时期占比的128%有所下降,但67万亿美元的规模依然占到受调查国家G D P总额的111%,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膨胀再次成为过度透支信用、挑战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如何理解现有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系统,是当前各国实施监管、管理金融风险的关键。影子银行系统正在深刻改变全球金融结构与运行模式。根据国际通用定义,影子银行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影子银行不仅具有信贷中介和期限转换功能,还具有创造信用、准货币和资产膨胀的功能,对全球金融和货币信用体系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资产转移和证券化操作,影子银行拓宽了传统银行融资渠道,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对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自产生以来,影子银行就有先天缺陷,过低的自有资本金比率、无监管的状态、不透明交易和高杠杆操作等特点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
在美国,影子银行早已成为美国货币创造的主体之一。2007年初,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总资产大约6.5万亿美元,而当时美国五大银行的总资产大约6万亿美元。据初步统计,如果将美国次贷危机前所有的金融资产(包括CD O、CD S、各种金融衍生合约以及可以交易和转让的各种资产等)价值都计算在内,虚拟资产总额达到400万亿至500万亿美元。因此,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与传统银行体系平行的金融系统,其规模和影响力巨大。据估算,全球范围内由各种衍生产品创造的流动性约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78%,为世界GDP总值的9.64倍;而广义货币M 2仅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10%,为世界G DP总值的1.22倍。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