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中国(China)海外投资翻倍增长,根据中国商务部于2017年1月16日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万1299亿2000万人民币,同比增长44.1%。
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以及荣鼎咨询(Rhodium)的分析则显示,2016年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直接投资增加一倍多,创下942亿美元的新纪录。
另一方面,在投资翻倍增长的同时,中企海外并购被叫停和被取消的交易金额也呈现暴增的态势。
根据报道,2016年中国海外交易被取消的金额总数超过了750亿美元,共有30多个对欧洲(Europe)和美国(United States)企业的收购案因监管和外汇限制而被迫“流产”。2015年,被取消的交易金额约为100亿美元。
专长在自贸区和跨境并购等领域的中国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倪建林告诉媒体说,中企海外并购受挫既有国内监管增强的原因也有境外投资目的国限制和担忧增加的原因。
“2016下半年,国内对换汇出境的监管和限制明显增强,现在都没有放松的迹象。” 倪建林表示,2016年相关部门除了加强投资者在核心业务之外超过10亿美元收购项目的审查外,还对土地、酒店、影视制作和娱乐资产等跨境交易新增了限制。安邦保险(Anbang Insurance)试图以140亿美元收购美国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Starwood Hotels and Resorts)但最终失败就是案例之一。
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2017年很大部分的境外投资备案都可能不易通过。“2017年(海外并购的)成交增长会很难。我们一些客户的境外投资因不符合新的监管要求而暂时取消了投资意向。另外,也听说已经签了收购协议之类的企业因为资金出境困难而流产。”对于2017年的海外并购前景,倪建林认为不太乐观。
受中国资本管制限制
卖方优先考虑中国以外的买家
由于国内的监管增强,有报道指出,一名参与过中资跨境交易的人士认为,欧洲和美国的资产卖方越来越担心与中国买家进行大型交易。另一名与中国内地买家打过交道的人也表示:“中国人越来越专业,但由于资本管制,卖方会优先考虑中国以外的潜在买家。”
随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资产收购者,欧美市场对中企的并购邀约态度也越来越谨慎。“国家安全”、“政府利益”等理由频频成为并购目的国加强审查和拒绝的理由。
资料显示,2016年,总共有价值590亿美元的10笔美国并购交易被取消,相当于被取消总额(750亿美元)的近80%。一家中资财团试图以30亿美元收购荷兰(Netherland)集团飞利浦(Philips)位于美国的照明设备分部,但遭到了美国财政部下属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阻挠。在CFIUS的审查中,近几年来中国一直是被审查数量最大的国家。
2016年,中国美的(Midea)收购德国(Germany)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案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以及部分德国政客的警惕,后者试图限制中企在德收购甚至借机游说欧盟推出并购审查体系。
2016年,共计价值16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8亿元)的20笔欧洲交易被取消,其中包括中国福建宏芯投资基金(FGC)拟6.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9.6亿元)收购德国芯片制造商Aixtron一案。
虽然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的确存在抬头趋势,但普华永道欧洲并购合伙人王炜认为:“所谓的国家安全审查在德国乃至欧盟都还是很宽的,跟美国形成强烈反差。”
进入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时代后,中美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地成为主流声音。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趋向保护主义而外资政策目前还不明朗。倪建林认为,从特朗普竞选时所说的和目前的举措来看,应该也会从保护美国企业的利益出发。
“美国政府一直担心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来获取关键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触及所谓美国国家安全的资产。”倪建林建议,赴美投资的企业应该密切关注特朗普政府外资政策的新动向,对在某些敏感行业的投资能否通过CFIUS的审查保持足够的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