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是大中华地区及海外的华人以汉族的习俗与形式来度过、庆祝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是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约在阳历9月至10月初。马来西亚(Malaysia)华人也延续这个节日的传统,而在中秋节时必定要做的三件事情便是赏月、吃月饼、提灯笼游行。
中秋节,又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者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China)的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了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说法较多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的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且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马来西亚中秋节特色
各民族一起欢庆佳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马来西亚华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庆祝传统的中国节日–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马来西亚的华人还会以世代相传的特有方式庆祝佳节,那就是彩绘灯笼比赛和提灯游行。
中秋之夜,各商家都会在店内挂满五颜六色的灯笼。许多地区的华人社团则举办彩绘灯笼比赛,将五彩缤纷的灯笼作品挂满回廊,用美轮美奂的各式灯笼点亮夜空。提灯游行更是马来西亚华人庆祝中秋的重要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着“嫦娥”、“七仙女”的花车穿梭在游行队伍中间,身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节日的气氛也在庆祝活动中达到高潮。
在马来西亚,庆中秋并不是华人的专利,马来人、印度人及其他族群同样积极响应,共同加入到这一片欢乐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