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古老智慧被称为业力定律,那就是:“你想从人生得到什么,首先就得为别人那么做。”所谓业力,便是指我们做的任何事情:“我们所做、所说、甚至所想的任何事情。”
而进一步的诠译是:“任何我们‘为其他人’所做的事情”,因为我们只能透过从别人身上弹回来的业力,来把业力种入自己的心识田里,少有例外。
这就是为什么古老西藏典籍常把业力比做回音:“你可以站在海洋边缘,把嗓子喊破,还是没有回音;最好找个洞穴,里头有很多石墙,这样才能够让声音回弹。也可以说,其他人就像古时候用来种植农作物的棍棒,我们用它来把业力种子推入我们的心识田中。”
由麦克·罗奇(Michael Roach)、克丽丝蒂·麦克奈丽(Christie McNally)以及麦克·戈登(Michael Gordon)联合著作的《业力管理:善用业力法则、创造富足人生》(Karmic Management: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in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一书便是深入探讨业力的管理书籍。
此书是全球商业畅销书《当和尚遇到钻石》的续集。这本书将古老的与当代的西藏佛教传统智慧、把获得事业成功、人生圆满的业力管理学的八大法则呈现在读者面前。每项法则开始,都会引用古老智慧典籍的一句话,教导的是一个历经千年考验而依然存在的崭新经商之道:助他人成功,必将成就自己。
书中提议先认出你的业力事业伙伴,而这样的伙伴一共有四组,你需要让他们全部人都成功。
1、同事
你的同事或职员是第一组业力事业伙伴。请记得,老板派了十二个人到你的专案小组,以便销售十万份产品。也许你过去几乎把这些人视为工具:雇员,是你“雇用”或使用以便完成工作的人。
不过来到业力管理学,事情就得有所转变,你和周围同事必须进入一种新的关系,你“必须”从你这边送出业力,“送给”他们。你“必须”留意,好让这件专案帮助“他们”成功。为了卖掉十万份产品,就需要这样的业力,而助人成功是种下这种种子的唯一方式,因为我们在寻找回音。
2、顾客
一份工作或专案的目的,显然是提供某人某样物品或服务:这个某人可能是顾客,但在这里也可以指上司或股东。你可能会认为替顾客服务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概念:你早就知道了,要不然那十万份披萨你以为是给谁吃的?
但我们说的不是这点。
如果你要业管原则在你身上发挥效用,就得百分之百迷恋以下这个想法:真正让你的顾客“成功”。你销售完十万份产品时,你的主管在“她”上司的眼中将成为天才;投资的股东将因为这次的专案而获得额外的利润;同时你得想办法让顾客以更便宜的价钱买到每一份披萨,而且还要降低每一片披萨的胆固醇量。
3、供应商
假设你认为你之前对“员工”的看法是不好的,请看看你如何对待供应商——肯定是单向关系:他们要给我最低价的高品质面粉和蕃茄酱,随叫随到,一次送齐。他们如何办到的,以及为了这么办到而采取什么行动,是他们的问题,那是供应商分内的事。
在业管法则里,这样的想法也要彻底转变。任何一项专案(几乎是所有的成功或失败),有很大一部分的业力来自我们待人的方式,尤其是让专案成为可能的人——也许是为冰箱制造马达的公司,或是帮我们家油漆厨房的承包商,或是熬夜替软体写最后程式码的电脑怪胎。
你必须利益他们,你要关心他们,你得为他们留意,务必让这项专案也为他们带来成功。你帮我制造冰箱马达,利润够多吗?(啥?从来没有人问我这种问题!)我帮你找到另一个案子:我邻居的厨房也要油漆。你写电脑程式一定要每九十分钟休息一次、做些瑜珈伸展运动,如果没办法证明你有做到,我就扣你下星期的工资。
4、世界
你的最后一种事业伙伴相当庞大,也就是外头的整个世界。前三种伙伴都是离家近的,虽然他们通常是与你共事的人,但依然都是跟你很像的个体。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了什么帮助他们,就已经算是在帮助自己了,因此回音不会那么响亮,就像是往家里的一个空橱柜吶喊一样。
我们必须走到外头,到更大的地方,远离自己的地方,以得到响亮的业力回音。要在这个世界成功,就要采取让世界成功的行动。我们的专案必须为世界做点事情。(发心无量、对境无量、果也无量。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厚此薄彼,因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多的是考虑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