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Articles
上海东方希望集团Shanghai East Hope Group 创始人刘永行Liu Yongxing 不管互联网或工业时代实业就是基础
Post Views: 43,358 对于今天的中国(China)来说,“工业制造”仍然是这个国家赖以持续发展的重器,而刘永行(Liu Yongxing)、张士平(Zhang Shiping)这样的企业家,亦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商业领袖代表人物,他们身后的企业同样是这个制造业大国的铮铮傲骨。 2001年和2008年,刘永行出现在胡润的中国富豪榜榜首,成为当年的首富。但是这么多年来,实际上刘永行一直在这张榜单的前列,无论如何时过境迁,他都四平八稳的占据一席。论及自己的商业哲思,刘永行爱用“顺势、明道、习术”六个字来概括。 “顺势”就是刘永行从国家发展的脉络中把握其创办的上海东方希望集团(Shanghai East Hope Group)的战略机会;“明道”则体现在任何民营企业都面临且难于拿捏的政商关系上;“习术”则是刘永行在企业发展的专注和专业上。 刘永行是在1948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与兄弟一起养鸡、养鹌鹑到做饲料发家成名,刘永行很早就开始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在邓小平南巡的第二年,即是1993年,刘永行就与弟弟刘永好去美国(United States)考察过一番,看到了倒闭钢厂。这些工厂从美国转移到日本(Japan),再从日本转移到韩国(South Korea),刘永行觉得这样的产业转移,下一站必然会是中国。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刘永行认为这是定势,因此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就是他等待的机会。不过,刘永行并没有贸然地行动,而是又等了近十年。这十年间,他考察过汽车、钢铁、造纸、轮胎、石油、电解铝等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项目。 虽然靠卖饲料积累下了2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但是这点本钱对于要投入重化工业项目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资本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产业的认知和理解,因为“确实不懂”,所以刘永行花了十年时间去学习和了解重化工业。 最终选择进入电解铝行业,是因为刘永行发现到生产饲料需要生产赖氨酸,需要大量蒸汽,还需要大量的电力,所以要建发电厂。若自己建发电厂,那么发出来的一部分电和发电产生的蒸汽用来制造赖氨酸,另一部分电则可以生产电解铝。 2001年底,刘永行终于开始了其后来所称谓的“一条笨路”–由电解铝开始涉足重化工业的发展路径。在只依靠饲料主业的资本补给、又经历了非典等建设困顿之后,在山东、内蒙等地,刘永行的工厂开始陆续建成投产。至今,其所创办的上海东方希望集团(Shanghai East Hope Group)除饲料外,涉及电力、电解铝、氧化铝、水泥、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经过14年发展,东方希望在重化工的“笨路”上已经沉淀下了其90%的资产。 刘永行生活非常规律 除出差外很少出去应酬 刘永行生活非常规律,除了出差之外平时都会在家中吃饭,很少出去应酬。另外,刘永行不喜欢拿他看书学习、陪家人的时间,消耗在各种名利场和某些利益圈之中。结交权贵的那一套方法,对他而言绝非正道、用之羞耻。 但搞重化工业非常依赖资源,除了行业里的各大国有企业外,地方企业和其他资本都四处跑马圈地,占领资源。很多项目,层层报批审核,要盖章子的地方很多,有时候还容易陷入“无头官司”的死循环里,不善公关的企业似乎会吃亏。 也曾经有因投资项目审批卡壳,下属心急的跑来跟刘永行请示,不行就花点钱公关。结果,刘永行想都没想就给否定这样的想法。吝啬地连一包茶叶钱都不会掏出来用做公关的他说:“那是犯罪的事。我宁可慢一点,甚至不干了,也不想害人害己”。 虽然不愿意走旁门去公关,但刘永行心里却有他的一套政商关系论:只要谋求发展,无论在哪里,政府也都需要干干净净的优秀企业来做经济发展的标杆、做社会责任的样板、政府政绩的保障。虽然在政商关系上刻意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刘永行认为企业也应该在业绩、税收、环保上满足政府的需求。 东方希望的很多项目,连相关监管部门检查过之后都赞叹是不是环保投资太大了点。但刘永行说:“我们是民营企业,有一点点问题就可能会被放大。重化工企业的一个常见风险就是环保问题,所以我干脆一切都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去做。” “一切上层建筑,金融、服务业等等,基础都是实业。不管是在互联网时代,还是在工业时代,实业就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无从谈起。”刘永行说他就把自己定位在做实业上,即便是在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时期,是在重化工业产品价格跌幅巨大的阶段,也不能见异思迁。 上海东方希望集团 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批民营企业 上海东方希望集团是由刘永行于1982年创立,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建立的第一批民营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农业和重化工业等为一体的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东方希望的总部位于上海浦东。现有企业150余家,员工1万8000人,年产值近700亿元人民币。东方希望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企业500强。集团农业现有101家饲料和赖氨酸等子公司分布在中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和新加坡(Singapore)、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柬埔寨(Cambodia)等国。集团重化工业涉足电力、有色金属、生物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石油化工、矿山和建材等。在内蒙古、新疆、重庆、河南、山西等地建设有大型热电、电解铝、氧化铝、甲醇、二甲醚、PVC、PTA、水泥等重化工业工厂。 东方希望的发展以务实创新、稳健经营著称,被誉为企业界的长青树。东方希望尊重大自然,工厂的设计和建设按照大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东方希望首创标准循环管理,不断精益求精,持续改善,从建厂之初就注重节能化、露天化、自动化、信息化、少人化、规模化,不断地提升效率,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正确措施及时落实到位。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中国(China)公司 山东魏桥创业(Shandong Weiqiao Pioneering)创始人 张士平(Zhang Shiping) 凭着自创三字诀“快、高、低”决胜市场
Post Views: 56,841 引言 决胜市场,中国(China)公司山东魏桥创业(Shandong Weiqiao Pioneering)创始人张士平(Zhang Shiping)有着自己的三字诀,即:快、高、低。“快”是指魏桥创业迅速的市场反应和项目完成能力,所有项目基本上都是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投产。“高”则是指扩张不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低”则表现在魏桥惊人的节能省耗能力。现在就随《大橙报》来了解他的成功之道。 身处两个“夕阳产业”,中国(China)富豪张士平(Zhang Shiping)却拥有惊人的赚钱能力。2015年,他所领导的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China Hongqiao Group Limited)被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铝业公司–它拥有最先进的工厂和最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虽然并未将“世界铝王”的头衔保持太久,但该集团仍然是铝价重挫之际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铝业公司。 与此同时,张士平的纺织帝国适度收缩以求利润不减,在这一个更加糟糕的行业里,魏桥纺织依然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张士平深居山东农村,用最简朴的经济学单枪匹马战胜了时代、对手,甚至他自己。 他早期的成功来源于自己对于效率管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严格执行,把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让他人感到棘手的政商关系,对于张士平来说并不是什么阻碍,他总能够找到两方最切实的需求,并且将它们统一起来,但他的确不会总是对官员言听计从。 张氏懂得拒绝诱惑,他发誓此生不会跨入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也绝不染指其可以轻易进入的期货交易,并且对金融和互联网态度冷淡。 他明白自己所知有限,并坚持量力而行,正是这种自知之明,将真正的智者与只是自以为聪明之辈区分开来。这些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对于当今躁动的中国商界显得弥足珍贵。 中国富人榜上 张士平排名第40位 根据《福布斯》(Forbes)的最新数据显示,张士平在截至2016年4月29日为止的财富净值达46亿美元,在全球亿万富豪榜上排名第453位,而在中国富人榜上则排名第40位。 1946年,张士平出生于山东邹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与很多的同龄人一样,他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不仅做过“推车工”、“扛包工”,还遭遇过文革“劳改”。“那时候文化大革命乱套了,叫我下去劳动改造了一年时间。” 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张士平也没有意志消沉,凡事都要争个第一。他回忆说:“在庆云劳改期间,叫我当带工的,那时我22岁。我们干了整个县第一名。我是第一个去的,最后一个回来的。” 1981年,张士平迎来了命运转折点。这一年,他上任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对此,他父亲张尊河的解释是,因为“勤快”。这显然不足以注解其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功。熟悉张士平的人称,除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提供的机遇外,张士平的发迹与其“胆大包天”有着莫大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中国对棉花的控制非常严格,油棉厂除了在旺季收购一些棉花进行简单加工外,其余时间基本上是无活可干。为了改变厂子半年开工半年闲置的状态,张士平在同行中率先走出去收购大豆、棉籽,加工油料。因经营有方,两年后,油棉厂一跃成为全国供销系统效益最好的企业。 张士平此举后来引来了众多同行的竞相效仿,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毛巾厂项目,并在建厂当年就实现了25万元人民币的利润。 无论是上榨油厂,还是毛巾厂,资金都是张士平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善的融资渠道,张士平靠的就是职工集资的几十万元。 现在看这点钱不起眼,但在当时,对油棉厂的几十名职工而言,这已经是他们的全部家底。“不冒这样的风险,就没有魏桥。” 张士平领导小小乡镇企业 迅速发展为全球最大棉纺企业 真正让张士平声名鹊起的是,经过二十多年打拼,在他的领导之下,这个小小的乡镇企业迅速成长为如今全球最大的棉纺企业–山东魏桥创业(Shandong Weiqiao Pioneering Group Co., Ltd)。 这个惊人成就的造就离不开张士平运用得当的逆向决策。在张士平看来,每一次市场波动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市场地位和发展差距往往在市场低谷时形成。 不按常理出牌,他屡试不爽。 由于纺织业的连年亏损,中国不得不在1997年开始下狠手限产压锭,前后合计的压锭数量约为1000万锭。行业的寒冬对张士平而言却是难得的良机,1999年,张士平兼并山东滨州一棉,将产能扩大到33万锭,一举成为山东棉纺企业的龙头。 2005年,实行了40年之久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寿终正寝,先是美国(United States)三次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入数量,此后,欧盟设限威胁接踵而至。面对国内外市场的不利因素,张士平继续逆势扩张。到2007年度2月,魏桥创业拥有近650万纱锭和5万多台织机,成了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如今,张士平旗下的魏桥纺织、魏联印染等多家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从纺纱、织布到印染、服装、家纺的完整纺织产业链,人称“亚洲棉王”。 更让人吃惊的是,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不仅没有把魏桥拖垮,反而带来各项财务指标的迅猛增长。 毋庸置疑,魏桥的巨大成功依靠着张士平自己对市场的独特理解和把握,“从上世纪90年代大家就认为国内市场饱和了,但直到现在中国棉纱出口还小于进口,这说明了中国自产的棉纱是不够用的,关键是怎样发挥自身优势把来自国外的棉纱挤出去。” 决胜市场,张士平也有着自己的三字诀,即:“快”、“高”、“低”。 “快”是指魏桥创业迅速的市场反应和项目完成能力,所有项目基本上都是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投产。“高”则是指扩张不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低”则表现在魏桥惊人的节能省耗能力。 尽管如此,纺织行业在中国属于成熟产业,不仅成长性有限,而且竞争激烈。要实现财富的迅速扩张,张士平必须另谋出路。 经过深思熟虑,铝业成了他的最终选择。纺织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热能,为降低成本,与许多同业企业一样,魏桥也采取了纺织、热电联产的生产模式。而有了电力保证后,抓住时机介入同样高耗能的铝业也就顺理成章。 电解铝、铝锭、氧化铝…这几年,魏桥一直在不断地拓展其铝产业链,并最终形成了纺织与铝电齐头并进、互补互利的产业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只要是张士平认准的事,不管有多困难,他也会勇敢向前冲。 张士平家族 牢牢控制魏桥创业 山东魏桥创业位于鲁北平原的南端,紧靠济南空港、青岛海港和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濒临黄河,是一家拥有10个生产基地、总资产1452亿人民币,集纺织、染整、服装、家纺、热电等产业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17年居全国棉纺织行业首位,是中国棉化纤纺织加工业最具竞争力企业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魏桥纺织和中国宏桥是魏桥创业旗下的两家香港(Hongkong)上市公司。其中,魏桥纺织,主要生产棉纱、坯布和牛仔布,乃是中国棉化纤纺织加工业最具竞争力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已于2003年9月在香港成功上市。而中国宏桥则是在2011年3月23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 张士平家族一直牢牢控制着魏桥创业,其中张士平累计持股魏桥创业36.27%,大女儿张红霞直接持股3%,独子张波3%,胞弟张士军2.16%,女婿杨丛森2.73%,次女张艳红1.63%,张士平家族累计持股魏桥创业48.79%。另一方面,邹平投资持有魏桥创业51%的股权,而邹平投资是由张士平担任党委书记的邹平供销社84名员工组建而成,并且受让邹平供销社持有的魏桥创业的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