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United States)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简称皮克斯)是一家专门制作电脑动画的公司。它自1986年成立以来便一直创造不少让人惊叹的奇迹,例如最耗时6年制作的《寻梦环游记》于最近上映后,便在票房上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就随《大橙报》来看看皮克斯的成功故事。
Related Articles
全球最神秘的新创公司之一 Magic Leap 通过技术引领虚拟现实(VR)的未来
Post Views: 36,167 2016年4月中,知名技术杂志《连线》(Wired)对神秘的AR初创公司Magic Leap进行了详细的报道,由著名科技记者,《连线》创始人兼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撰写。该文首次曝光了Magic Leap公司和产品的一些细节,未来可能会推出的产品是智慧型眼镜。 在文中,凯文·凯利用亲身体验告诉人们Magic Leap神奇的技术将如何引领VR未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United States)一个通用办公区内发生了一件奇特之事。一片浅灰色小隔间内,随意摆放着杂乱的书桌和空空的转椅,一个8英寸的外星无人机徘徊在齐胸高的一排盆栽前。它蒸汽朋克式的外形,可爱又精致。我蹲下看到了它华丽的底部,弯下身子去检查其细小的管道和突出的电枢。我伸出手来,它靠近我并伸展出发光的手指来触摸我的指尖。自始至终,它嗡嗡作响,低低的在桌子上空盘旋。” 它看起来和周围的灯和电脑显示器一样真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凯文·凯利是通过合成现实(synthetic-reality)头戴设备看到这一切。理性来说,他知道这架飞机是一个精心制作的虚拟场景,但从肉眼看来,它真实得和办公室融为一体。要是他重新调整本身的头部,他就可以让虚拟无人机挡在一只明亮办公台灯的前方,并发现它依稀有些透明。 这个原型头盔是由神秘莫测的公司Magic Leap研发而成,这个外星无人机仿佛真的来到了这个办公室,远比凯文·凯利想象得更加真实。 2016年4月19日,Magic Leap在优管(YouTube)上发布了一段2分7秒、名为“全新的清晨”的视频,该公司表示该视频并未采用特效或合成技术。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Magic Leap的硬体能够呈现3D影像,显示来自应用程式的日程,查看当日天气、接收查看其他用户发送的文件,3D立体地显示文件内容,还能够直接访问购物网站并下单,最后整个房间出现了海底世界的场景。 Magic Leap的硬体和服务能应用在学校和办公室,用于购物、通讯和娱乐,这是迄今为止Magic Leap发表的最接近真实产品体验的影片,人们可把这一技术视为一种混合实境技术,但Magic Leap还是没有透露这一场景是如何实现或如何操控。 显然这家公司正在研发的增强现实产品可以简单理解成谷歌(Google)眼镜与Oculus Rift的一种结合体,但Magic Leap还没有推出过正式的产品。 这家还处于概念阶段的公司究竟以什么技术造就融资神话?美国科技媒体网站The Verge在美国商标和专利局上发现了Magic Leap公司申请的多项专利,这些专利申请中包括了“通过可变对焦要素来调整虚拟图片的对焦”、“通过微型投影仪投影图片至波导管来实现增强或者虚拟现实。”等,说明这个神秘的公司并非徒有其表,是实实在在的有“料”。同时,人们也十分期待该公司能够尽快生产实体产品,引领智能家居的新风潮。 罗尼·阿伯维兹(Rony Abovitz) 2010年创办Magic Leap公司 Magic Leap是由罗尼·阿伯维兹(Rony Abovitz)创立于2010年。目前员工人数大约有500名。 该公司开发的同名产品–Magic Leap是一个类似于微软(Microsoft)HoloLens的增强现实平台,主要研发方向就是将三维图像投射到人的视野中,但它的研发的技术目前依然处于绝密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HoloLens目前处于开发者版发货中,定价高达3000美元,在实际使用中HoloLens配戴时沉重,也不太舒服,更糟糕的是HoloLens的视角非常小,只能呈现一小部分的画面。 以下的说法可以比较明确地描述Magic Leap: 目前三大依靠于图像的混合现实(MR)头盔都採用将图像投射到半透明材料的做法–通常是一副加上奈米级材料图层的护目镜。使用者透过护目镜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时,来自护目镜边缘的光源投射形成虚拟元素,然后透过奈米级嵴状凸起结构反射到使用者眼睛。Magic Leap声称其独特之处在于,本身的设备可以直接将光束投射到视网膜上。 2015年3月,Magic Leap还发布过一段增强现实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视频,但该公司当时并没有附带类似的真实性声明。同年9月,该公司曾发布过一段“直接利用Magic Leap技术”实现的视频,没有添加任何特效。 其实研究MR技术的并不只Magic Leap一家,只是现在Magic Leap脱颖而出。Magic Leap获得如此青睐的原因,归功于科技界现在掀起的浪潮,包括了每个VR和AR头戴式设备、VR摄影技术、新潮的VR应用等。其实所有科技大厂,包括面子书(Facebook)、谷歌(Google)、苹果(Apple)等,都在调兵遣将专注研究AR。单是面子书就分配了400人在VR研发上。 其实,Magic Leap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微软正在出售MR设备的升级版HoloLens。整个装备的技术别具一格,包括处理器和电池等,几个部分完全独立开来。另外一个创企Meta,刚刚通过Kickstarter平台推出一个MR设备,整个头戴设备连接至电脑,预计2016年秋天将会赶在Magic Leap之前上市。 这三个MR头戴设备都将图像投射在半透明的材料上,这种材料通常是带有纳米脊涂层的玻璃。用户透过玻璃看到世界外部,与此同时,虚拟元素从光源投射到玻璃边沿上,然后通过分束纳米脊反射进入用户的眼睛。Magic Leap声称,它设备的独特之处在于光束进入眼睛的方式,尽管公司拒绝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 […]
3年创百亿营收佳绩 中国小米(Xiaomi)品牌威力 震憾全球智能手机业
Post Views: 49,056 小米手机、MIUI、米聊是中国小米公司(Xiaomi)旗下三大核心业务。“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60万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根据Itworld今年8月6日报道,市场研究公司易观国际(Canalys)称,在中国市场,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超越了苹果公司(Apple inc)。小米的低价手机使得中国科技行业再起波澜。Canalys称,在第二季度,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销售排行中仅排名第七,市场份额只有5%,较前一季度下降了3%。虽然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也为5%,但是该公司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以微弱的优势超过苹果。因此,市场人士认为,对于一个才生产了两年的手机制造商来说,这一成绩是很令人惊讶的,对于如此年轻的公司来说这样的发展太迅速了。小米的成功源于高端的技术参数和低廉的价格。在第二季度,该公司开始低价出售旗舰手机小米2,仅售1699元人民币。这款安卓手机配备高通骁龙四核1741MHz处理器,4.3英寸屏幕,1300万像素照相机。 中国出货量超越苹果小米公司计划明年开始探索开拓海外市场。同时,该公司计划在2013年售出1500万部手机,而且本月底预计将推出另一款旗舰手机。报道指出,苹果公司注意到,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迅速发展,苹果手机在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Canalys称,在这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同比增长108%达到8800多万台。相比之下,美国的出货量仅仅约3300万台。市场人士认为,低端智能手机是目前推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力,而苹果没有该价格区间的产品。即使是三星,在该季度他们也从中低端市场中获利不少,所以,市场人士认为,苹果需要重新考虑其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定位了。中国市场的庞大足以使苹果公司为中国生产本土化的产品。小米的应变能力是超强的,当市场传出,苹果将要发布一个低价iPhone的消息的时候,小米就已经推出了售价仅为799元的红米手机。所以,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小米公司的销售收入突破百亿人民币;2012年,小米销售手机719万台,实现营收126.5亿元人民币,纳税19亿元人民币。小米公司成功的商业模式再次引发热潮。刷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成长速度;在小米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人们也思考小米公司成功的原因。其中管理创新给小米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助力。 找对人最为重要小米创办人雷军在最近的演讲中,也不吝啬分享他的成功经营之道。他坦言,小米团队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和一群聪明人一起共事,为了挖到聪明人不惜一切代价。如果一个同事不够优秀,很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帮助整个团队,反而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真正到小米来的人,都是真正干活的人,他想做成一件事情,所以非常有热情。来到小米工作的人聪明、技术一流、有战斗力、有热情做一件事情,这样的员工做出来的产品注定是一流的。这是一种真刀实枪的行动和执行。他表示,所以当初他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时间找人,幸运的找到了7个牛人合伙,全是技术背景,平均年龄42岁,经验极其丰富。3个本地加5个海归,来自金山、谷歌、摩托罗拉、微软等,土洋结合,理念一致,大都管过超过几百人的团队,充满创业热情。他认为:“如果你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你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我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募人才,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都亲自见面并沟通。当时,招募优秀的硬件工程师尤其困难。”他说,有一次,一个非常资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师被请来小米公司面试,他没有创业的决心,对小米的前途也有些怀疑,几个合伙人轮流和他交流,整整12个小时,打动了他,最后工程师说:“好吧,我已经体力不支了,还是答应你们算了!”他指出,中国很长时间是产品稀缺,粗放经营。做很多,却很累。一周工作7天,一天恨不得12个小时,结果还是干不好,就认为雇佣的员工不够好,就得搞培训、搞运动、洗脑。但从来没有考虑把事情做少。互联网时代讲求单点切入,逐点放大。雷军表示,扁平化是基于小米相信优秀的人本身就有很强的驱动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设定管理的方式是不信任的方式,他们的员工都有想做最好的东西的冲动,公司有这样的产品信仰,管理就变得简单了。当然,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前提,成长速度。速度是最好的管理。少做事,管理扁平化,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快速。小米的组织架构没有层级,基本上是三级:七个核心创始人-部门leader-员工。而且不会让团队太大,稍微大一点就拆分成小团队。从小米的办公布局就能看出这种组织结构:一层产品、一层营销、一层硬件、一层电商,每层由一名创始人坐镇,能一竿子插到底的执行。大家互不干涉,都希望能够在各自分管的领域给力,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除七个创始人有职位,其他人都没有职位,都是工程师,晋升的唯一奖励就是涨薪。不需要你考虑太多杂事和杂念,没有什么团队利益,一心在事情上。 没有复杂升迁制度雷军表示,公司全体员6×12小时工作,小米坚持了将近三年。维系这样的工作,从来没有实行过打卡制度,而且也没有施行公司范围内的KPI考核制度。他说:“小米强调你要把别人的事当成第一件事,强调责任感。比如我的代码写完了,一定要别的工程师检查一下,别的工程师再忙,也必须第一时间先检查我的代码,然后再做你自己的事情。”其他公司可能有一个晋升制度,大家都会为了晋升做事情,会导致价值的扭曲,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一定是为用户创新。其他公司对工程师强调的是把技术做好,在小米不一样,它要求工程师把这个事情做好,工程师必须要对用户价值负责。 利益分享机制明确小米公司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和员工一起分享利益,尽可能多的分享利益。小米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就推行了全员持股、全员投资的计划。小米最初的56个员工,自掏腰包总共投资了1100万美元——均摊下来每人投资约20万美元。雷军表示:“我们给了足够的回报,一是工资上我们是主流;第二是在期权上真的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且每年我们公司还有一些内部回购;第三是团队做事确实有时候压力很大,但他会觉得有很强的满足感,很多用户会极力追捧他,比如说某个工程师万岁。” 与小米粉丝交心做朋友的心理就是,如果你这个问题是你的朋友来找你解决的话,你会怎么做?那当然是你能解决就给他立刻就解决了,解决不了也要想办法帮他解决。小米学习的是海底捞。就是把它变成一种文化,变成一种全员行为,给一线赋予权力。比如,用户投诉或不爽的时候,客服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赠送贴膜或其他小配件。又如,曾有用户打来电话说,自己买小米是为了送客户,客户拿到手机还要去自己贴膜,这太麻烦了。于是在配送之前,小米的客服在订单上加注了送贴膜一个,这位用户很快感受到了小米的贴心。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最早采用云计算的SaaS 美国(United States)WORKDAY 颠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Post Views: 45,323 美国(United States)Workday公司是一家颠覆和破坏传统人力资源软件市场的企业,从一开始就捉住软件与互联网融合的时机,是最早采用基于云计算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人力资源软件服务商。目前,Workday为近400家企业提供服务,客户包括AAA公司、英杰华集团(Aviva)、金吉达公司(Chiquita)、 以及时代华纳集团(Time Warner)等。现在就随《大橙报》一起来看看这家公司如何能成为人力资源软件市场的颠覆者。 网站:www.workday.com Workday是美国(United States)目前唯一一家为企业提供全套基于云计算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公司。凭借云计算系统,跨国企业和敏感性公司可以实现全球所有员工同时在线办公,数据录入,修改;管理层可以依靠实时数据对问题作出判断,跨国公司实现全球统一版本无缝连接;所有员工可以登入网页版本、桌面版本和移动版本进行数据操作。 Workday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销售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软件。Workday于2005年由联合首席执行员安尼尔·布斯里(AneelBhusri)和戴夫·达菲尔德(Dave Duffield)一手创建。达菲尔德和布斯里共同拥有Workday超过50%的股份,他们将其视为实现伟大愿景的机会。 该公司开发的人力资源软件不仅可以分析员工成本,还能管理员工薪水。几年来,这家公司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已达上亿美元,而且数次实现盈利。成长过程中,Workday需要与强大的竞争对手甲骨文(Oracle)和SAP展开“厮杀”。此外,它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不啻为一记重拳,有力地回击了几年前的一系列颇具戏剧化的事件,而正是这些事情才催生了它的问世。 2004年,布斯里和达菲尔德还在执掌另一家人力资源软件机构仁科公司(PeopleSoft)。当时,甲骨文(Oracle)的老板拉里·艾里森(Larry Ellison)欲以100亿美元的高价恶意收购仁科,公司的独立董事们纷纷同意。迫不得已,布斯里和达菲尔德离开了这家自己亲手创建的公司。 不到一年之后,为了帮助遭到解雇的前仁科员工,这两位动用自己的资金成立了Workday。达菲尔德拿出从出售仁科获得的6亿美元中拿出了1000万美元,而布斯里和格雷洛克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 Ventures)提供了余下的部分,启动了Workday。 仁科诞生之时,正赶上许多商业应用从大型机平台转向个人电脑。数年后,Workday的目标没变,但是其软件并非运行于客户机房的电脑上,而是远程运行于部署在客户公司以外的服务器上。 他们坚信,下一次软件大迁徙将是从个人计算机转向云端;而且,他们自己打造的“软件作为服务(SaaS)”总将成就一番事业——只要它能提供有竞争力的用户体验,让用户少付钱却能获得更多的软件升级。企业级软件一向背负着更新换代速度慢如蜗牛的恶名,他们预测,10年内,企业市场对上述软件的需求将飞速增长。 目前,Workday为近400家企业提供服务,客户包括AAA公司、英杰华集团(Aviva)、金吉达公司(Chiquita)、 以及时代华纳集团(Time Warner)等。 2010年,该公司营业额为1.6亿美元;2011年,营业额至少达到3.2亿美元。该公司于2011年10月在F轮融资中获得 8500万美元投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现在,这家公司的用户群年增长速度已经接近100%,其中约半数的客户都来自甲骨文或者SAP等竞争对手。 巨头们也在纷纷竭力迎头赶上,甚至不惜为此一掷千金,重金收购。2011年12月,SAP宣布,将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人力成本管理软件公司 SuccessFactors。同时,甲骨文以19亿美元收购了Taleo公司,后者专注于开发员工招募软件。它们的目的均在于,要填补某种程度上已被 Workday占领而自己过去有所欠缺的领域。 Workday的做法听起来像是要泄露隐私:拿走公司一些最机密的信息——包括社保号码和工资在内的雇员记录——然后把它放到几台远程服务器上,而能通过公共互联网获得数据。 然而,Workday这家靠风险投资支持的私人公司成功地说服索尼影业(Sony Pictures)和伟创力(Flextronics)等公司将它们的人力资源软件挪到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系统中。 Workday公司声称自己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客户的科技成本(减少需要购买和维护的服务器)并提高效率(更新软件只需要数天,而不是几个月)。它采用的手段是通过网络发送复杂的应用软件和信息,即大家所知的“云”。 提升Workday公司信誉的主要因素,是其首席执行员戴维·杜菲尔德(David Duffield)。他意图从根本上打败甲骨文和其他企业软件公司,因为它们一般都要求由客户来安装及维护在公司内部服务器上的软件。人力资源软件听起来很乏味,但它对任何一家公司的运作来说都关系重大。它记录薪酬、税务信息和其他一些公司必须收集的雇员资料。 人力资源软件市场庞大 每年达到约100亿美元 企业的运行依赖于企业软件。布斯里认为,单单HR软件市场每年就达到约100亿美元,而财务软件每年销售大约300亿美元。然而软件供应商并非以温馨和谐的客户关系而著称。 Workday的创办可能会颠覆企业软件市场。通常,这一类型的软件都售价昂贵,难以使用,而且由于软件和公司运营密不可分,因而形成了一种惯性的垄断。相比之下,Workday用于申报费用或批准雇佣新人的软件简直跟Facebook一样简单,它以云计算网络服务的形式销售软件,而不是客户购买产品后再安装在自己公司的电脑中心里。 若真的要完全取代甲骨文和SAP的人力资源服务,Workday仍任重而道远,因为这两家巨头迄今仍分别拥有1万多家客户。但是,布斯里和达菲尔德确实有本事让大型竞争对手寝食难安。 尽管至今“终结软件”局面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整个软件业的风向早已发生了改变。IBM、Oracle、思爱普(SAP)、微软等软件巨头纷纷意识到 SaaS及按需计算的重要性,开始拥抱SaaS模式,并使整个市场更加活跃。 据Gartner的报告,预计SaaS市场在2012年-2017年将以 21%的复合增长率速度增长,从2012年的176亿美元增长至458亿美元。可以说Workday和其他SaaS模式软件的成功,是复制了Salesforce的模式。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