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常识其实充满漏洞和偏见

17_1“为自己作出的决定和勤奋工作,而不是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这是美国(United States)韦斯利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斯科特·普劳斯(Scott Plous)的忠告。

斯科特·普劳斯的著作《决策与判断》(The Psychology of Jud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是一本很好的决策和社会心理学入门书。他通过科学的方式发现与常识不同的地方。本书的例子表明,我们所谓的常识,其实充满漏洞和偏见。

一、选择性知觉
你所看到的东西很大程度取决于认知和动机因素,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或判断之前很值得来想一想问自己关键的问题: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我是否与那些与我有着不同预期和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
二、认知不协调
态度的改变也可能是由于行为的改变引起的,改变他们的行为人们会扭曲或者忘却他们原有的理念。写《君主论》作者的两段话:1.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那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2.如果你希望你一个人对某个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变得温和一些,那么就引诱他做出这种行为。相反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的判断更加强硬,那么就引诱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一行为。
三、记忆和事后聪明式偏差
记忆并不是在我们过去经历发生的时候被我们存进记忆库中的拷贝。相反,记忆是在我们提取它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在发生重建的这一瞬间我们所用到重建材料也就是那些填补缺失细节的逻辑推断、与原始记忆混合在一起的关联记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信息。正如证人在举证时不靠谱一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情境依赖性
如果人们连续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就会出现很强的初始效应。但如果人们在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之间有3分钟的间隔,就会出现近因效应。
五、可塑性
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样。“我可以和你睡觉吗?”“我可以给你做早饭吗?”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几乎为零。这个相关性真的那么差么?“嘴上说不,身体却很诚实。”我也是够了。
六、问题的措辞和框架的影响
当人们对一个问题并没有很坚定的信念时,他们通常会对那些“最广为流传的句子”做出反应,这些句子使得人们的态度往社会所赞许的方向靠拢。就像我们经常选择“一般”那个选项时一样。
七、理性决策的悖论
当人们需要在两种赌博中做出选择时,他们通常会特别关注获胜概率,而如果他们需要考虑每种赌博的价值时,则往往看中其可能获得的金额。
八、描述性决策模型
禀赋效应,这个经济学里面就学过。当一件物品成为人们的禀赋时,它的价值就增加了。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常常是规避风险的,而在面临损失时则常常偏好风险。前景理论隐含损失回避倾向。
九、代表性直觉
随着情景中细节数量的增加,该情境发生的概率只会逐渐降低,但是它的代表性和由此带来的外显的可能性却会上升。我们相信,基于代表性的决策判断是人们喜欢选择毫无根据的细节化情境的主要原因。
人们错误认为序列的每一个部分都必须看起来像是随机的,就是那个写随机数的例子。当基线信息与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知相一致时,人们就会使用基线值。众所周知的厄运根本就不是厄运,仅仅是向平均线回归而已。
十、易得性直觉
如果一个事件的结果是非常恐怖的,就会使个体产生否定感,这样对其结果的想象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个体对其结果个体对其结果发生可能性的预期。如果一些描述非常生动的,但是并不经常发生的致死原因被高估,人们视线也将随之转移,而忽略了普遍的危险。
十一、归因理论
人通常使用三种不同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行为人——情境中的个体的可能是行为产生的原因;环境——情境中的某些固有特征可能是导致行为的原因;时间——特定时刻的某些因素引起了行为。突出的个体相对而言更容易被进行因果归因。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对相同的行为作出稳定的人性归因。
十二、行为陷阱
延期陷阱、无知陷阱、投入陷阱、恶化陷阱、集体陷阱。回避有关诱捕成本的信息;尽量不要做出限定或评估继续这样做将花费的成本;做出一个公开的、坚持下去的承诺;与那些有相同目标的人们竞赛。